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是在新征程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端牢中國飯碗的重要改革舉措,也是應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和風險挑戰的戰略之舉。要從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高度,打開思路,扭住關鍵,以“五個轉型”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從狹義的糧食安全觀向廣義的大食物觀轉型。我國古代“糧”和“食”的概念不相同,《周禮》這樣定義:“行道曰糧,止居曰食。”“糧”指五谷雜糧,“食”指包括五谷雜糧在內的更多可食用的副食品,比“糧”的范疇更廣。宋詩有“家在聚如客,糧馀食帶煙”之句,是對“糧”“食”的形象注解。國際上通用的“糧食”概念也不僅僅是谷物,199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列的詳細糧食產品目錄包括谷物、塊根(莖)、豆類、油料、蔬菜(食用菌)、糖料、水果、畜禽等八大類106種,其中谷物僅8種。糧食安全是更廣義的食物安全。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五谷豐登、吃飽肚子是普通百姓祖祖輩輩的夢想,造成了傳統的糧食觀念里,一直把糧食局限于谷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為消除饑餓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政策、技術創新,解決了數千年來未能解決的溫飽問題,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正從主食型向多元化食物消費模式轉變,但部分地方仍缺乏對多元食物供給的認識。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以理念變革拓展糧食和食物生產范圍與安全邊界,引領現代農業體制機制的創新,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菌菇、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傳統農業是以植物、動物“二物”為開發對象,現在要在“二物農業”的基礎上增加菌類、微生物,向綠色發展的“三物農業”轉型。“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是一個完整生態閉環,構成了農業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屬性和農村的“三共”(共存、共生、共享)特征。然而長期以來,以大化肥、大農藥投入為標志的石化農業,排斥菌物的作用,“三物農業”被閹割為“二物農業”。雖然短時間內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卻造成了土壤嚴重退化、作物病蟲害頻發、農業投入成本上升、農產品質量下降,局部地方出現多方面、立體式農業環境污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偏航的“二物農業”逐漸轉向了“三物農業”。“三物農業”遵循“三物循環發展”的規律,既符合中國傳統的生態理念,也符合國際公認的循環經濟3R原則,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的必由之路。要樹立“三物農業”思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充分利用菌物這個分解還原者來構建農業綠色良性循環體系,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單維度食物生產系統向多維度大食物生產系統轉型。傳統農業主要集中在農區耕地經營,缺乏全域資源利用的整體性思維。要以系統觀念為指導,本著宜糧則糧、宜經則經的原則,全方位構建食物生產系統。一是拓展耕地農業,構建農區食物生產系統。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積極向后備耕地資源進軍,尤其要開發利用近5億畝具備改良潛力的鹽堿地,同時以養殖、水果和食用菌為重點,推進設施農業提檔升級。二是發展林地農業,構建林地食物生產系統。統籌育林養林與科學用林的關系,積極依托林地及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友好型林下經濟,建好“森林糧庫”。三是發展草地農業,構建草地食物生產系統??茖W規劃近40億畝草地,將保護與適度利用有機結合,通過種業創新、建設高標準草地、利用邊際土地建立草地農業系統等途徑,發展多種食物生產模式。四是發展水產養殖業,構建江河湖海食物生產系統。瞄準品種、養殖裝備和養殖工程、健康養殖模式等關鍵領域重點攻關,積極向大水面、深海洋進軍,建設“藍色糧倉”。五是發展菌物產業,構建菌物和未來食品生產系統。培育壯大食用菌產業,推進菌物食品多元化、人造蛋白產業化,全力搶占未來食品前沿高地,為“中國飯碗”添加高科技食糧。
從以增產為導向的高產農業向以營養為導向的健康農業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農業發展加快進入健康農業階段,農食生產供給從“吃得飽、吃得安全”的生存型轉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的功能型。健康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要因地因時制宜,加力發展。一要讓土壤健康起來。針對耕地因長期過量施用化學物質而患上的“板、饞、貧、淺、酸、咸、臟、雜”八種病,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推進化學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加強菌物藥肥和土壤改良劑的推廣利用,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強化土壤治理,保障以健康土壤產出健康農產品。二要讓食養興旺起來。傳承和弘揚“食藥同源”文化,發揮地域資源優勢,開發高品質糧油、營養蔬果、食藥用菌、道地中藥材等精深加工產品。根據不同年齡段和特殊需求群體,研發生產功能食品、特膳食品、快消食品和高標準預制菜等。三要讓農業智慧起來。抓住數字新基建機遇,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給現代農業裝上“產業大腦”,拓展未來農業新境界。
從以農地為主的農政體系向支撐大食物觀的政策體系轉型。長期以來,農業政策研究幾乎都是以大田耕地為基礎而開展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必須重構與大食物觀相適應的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做好頂層設計。調整優化現有政策體系,逐步擴大和延伸政策補貼范疇,建立涵蓋“三物農業”及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和各類經營主體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形成包括價格支持、農業投入、直接補貼、災害救助、金融保險等在內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強化節糧減損就是增產增供的理念,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二是著力抓好當前。政策體系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穩步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強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政策的落實和完善,促進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條低碳化。注重農業科技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統籌配置農業科研投資,構建“政產學研用金服”一體化體制機制,聚焦突破全產業鏈“卡脖子”問題,提高食物產業鏈效率。三是協調多方合力共“策”。在國家層面強有力統籌下,協調推動食物供應鏈各部門和產業加工、技術革新、農食企業同向共力,構建以食品安全為基礎、以營養為導向的食品價值鏈,同時引導各級食物供應鏈參與者共同參與決策咨詢活動。通過匯集整合資源、生態、技術、文化、資金等各種要素,“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豐富支持多元化食物供給的政策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