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深度挖掘資源稟賦,將生豬、肉牛、食用菌、雜糧、馬鈴薯、紅棗(藥茶)、核桃、沙棘八大產業列入市委“985”重點產業鏈,創新激勵政策,深化科企融合,開展試驗示范,高位推動農業特優戰略實施。
出臺“1+N”配套措施,構建特優農業扶持政策框架。我市出臺《呂梁市關于支持農業生產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出產能提升、農田建設、高產創建、結構調整、土地托管、農業保險、組織保障等7方面15條政策措施。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生產托管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開展全程托管、集中連片經營的服務主體和未列入中央補貼范圍的14種急需農機具進行補貼,實現農業生產托管160萬畝,將達到200萬畝以上。出臺了《呂梁市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年內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5萬畝,畝均投入達到2000元。市農業農村局已起草《關于支持釀酒高粱生產基地建設的若干措施》,到“十四五”末發展釀酒高粱50萬畝以上。
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扎實推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我市先后制定、修訂30個地方標準和28幅操作流程圖,申報發布呂梁旱地大豆、高粱、馬鈴薯種植和小麥、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等22個有機旱作農業技術規程。由中國農業出版社發放《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技術規程》和《呂梁市有機旱作標準化生產綜合生產技術》共4萬冊,免費發放到縣鄉村三級。全市創建21個千畝級市級有機旱作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組建11支市級有機旱作現代農業專家團隊,分縣(市、區)結對,結合春耕備耕、三夏生產、三秋會戰等重要農時節點,按照每季度不少于10天開展一線包聯指導服務。
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推進產業研發和示范園建設。我市創建中陽木耳、交口香菇等11個市級產業研發推廣中心,已掛牌9個,市級中心制定3項地方性技術規程、申報7項發明專利。制定呂梁市生豬、肉牛等12類示范園建設標準,認定市級特色產業示范園90個。深化校地(企)合作,聘用引進食用菌、雜糧、生豬產業等首席專家5人,組建生豬、食用菌專家工作站11個,在西北農林大學常態化開展農技人員、高素質農民培訓,著力構建市級產業園與產業研發推廣中心、專家工作站等科技平臺聯動發展格局。
實施單產提升工程,開展特色作物種植試驗示范。布局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14個千畝級糧油作物高產創建項目,開展旱稻、大麥、豌豆等特色作物引種試驗,創建5個省級綠色增產增效千畝示范片。與山西農大呂梁現代農業技術研究院合作,以十畝科技攻關田、百畝“四新”示范田為重點,開展作物品種科研攻關。在汾陽、文水、方山、興縣4縣市引進開展旱稻、大麥、豌豆特色作物種植試驗,提升作物復播指數和產出水平。
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競相爭鋒。全市生豬出欄產能突破560萬頭,生豬存欄增長72.77%、出欄增長81.27%,生豬飼養量在全省的排名從第五躍居至第二。全省唯一試點開展生豬全產業鏈項目,8月份在文水縣舉行呂梁首批10萬頭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理賠金發放儀式,在中煤保險公司按照合約向74戶養殖戶支付保險理賠金549萬元。全市肉牛飼養量全省第一,產值44億元。方山縣宏康牧業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肉牛養殖企業,該公司設計存欄8000頭,現存欄4600頭。交口縣富頓生態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年出欄5000頭的肉牛標準化養殖場。食用菌總產值6.53億元,香菇、木耳生產規模均為全省第一,分別約占全省的50%、80%。交口縣年產1500萬袋(3000萬斤)菌種項目正式開工,預計產值6000萬元,可帶動1500戶農戶增收。興縣雜糧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雜糧產業鏈產值達10.24億元,輻射帶動35296戶、10萬多名脫貧人口增收致富。
放眼呂梁大地,生豬、食用菌、雜糧、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基地、特色產業鎮、特色產業村在呂梁山遍地開花,農業八大產業日益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支柱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希望產業、持續長久增收的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