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聚焦農民增收這一關鍵,整合土地、人才、科技、市場等各類要素資源,創新打好“農場牌”,趟出了一條助農增收的“致富路”,為拓展創新“三個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村域是行政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發揮好村集體的引領作用,引導村民以勞動聯合、資本聯合等方式抱團取暖、集體經營,能夠大幅提升農業種植的組織化、規?;?、標準化水平,助力村民、村集體“雙增收”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耕地碎片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深層次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誰來受益”已經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時代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方向”“支持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
到安丘市參加工作以來,筆者通過走村入戶實地調研,深切感受到,優質農產品是安丘的一張亮麗名片。但在實踐過程中,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社會化大市場銜接不暢,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利益聯結松散、行業協同水平低,優質農產品一直未能在農民收入、農業增效上得到價值體現。為此,我們聚焦農民增收這一關鍵,整合土地、人才、科技、市場等各類要素資源,創新打好“農場牌”,趟出了一條助農增收的“致富路”,為拓展創新“三個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第一,以點帶面,打造“輻射型”生態家庭農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帶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我們按照總書記指示精神,將家庭農場作為聯農帶富的重要載體,優先鼓勵農業大戶、農村帶頭人、農業龍頭企業,依托其在理念、模式、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率先建設一批規模適度的生態家庭農場,將生態標準和物聯網、大數據、現代溫室等新技術植入農業生產,指導帶動農戶變革種植模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示范帶動村民致富。
生態模式種出新質生產力。農業農村作為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是釋放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和發展方向。我們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斧創集團,建設了占地400畝的生態家庭農場示范園,率先建立了56種作物生態化過程管理體系,采用“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將“生態土壤修復、種源誘導抗性、精準營養、系統化植保”等全流程、模塊化管理標準導入小農戶生產。去年以來,帶動70余家農戶參與生態蔬菜種植,產出的黃芽大白菜訂單直供“和諧號”動車,售價達到18元/棵;普羅旺斯西紅柿、巧克力蘿卜、生態金銀花分別與稻香村集團、墾荒人集團、國藥集團簽訂采購訂單。
訂單回購實現農企共進雙贏。農產品加工業是“接一連三”關鍵環節,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連接農業資源和對接市場資源方面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和主觀能動性。我們順勢而為,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業種植,通過“訂單回購”等方式,將企業市場資源、種植標準與農戶共享,打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體,助力“小農戶”鏈接“大市場”。如支持匯海食品公司,發揮其穩定的客戶資源優勢,流轉土地400畝,建設農旅一體的家庭農場,種植的生態西紅柿、青椒等20余種農產品直供美國通用磨坊食品、韓國希杰集團等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平均售價高出傳統農產品20%以上;加工的生態大姜、甘藍菜等凈菜產品常年出口日本和韓國,年綜合收入達3000萬元;同時,與周邊農戶簽訂回購訂單,為農戶提供大頭菜、大姜等作物種苗和免費技術指導,僅大姜一個品種,帶動農戶種植600余畝,畝均收入超過4萬元。
第二,化零為整,構建“整村制”村集體農場。“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為推動鄉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進方向。村域是行政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發揮好村集體的引領作用,引導村民以勞動聯合、資本聯合等方式抱團取暖、集體經營,能夠大幅提升農業種植的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助力村民、村集體“雙增收”。
集體把舵做活“土特產”。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不變的基礎上,立足鄉村土壤、水源、氣候等自然資源優勢,精準選擇作物品種,建成“一村一品”大產業。在金冢子鎮北南戈村,村集體領辦泊洋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整村流轉土地,統一選擇品種、統一把控質量、統一定價銷售,村民自愿承包管理,最終收益由村集體和農戶按1:9比例分成。目前,已發展黃金蜜桃、魯紅618蜜桃等8個品種,其中種植黃金蜜桃468畝,批發價3.6元/斤,高出市場價20%以上,年實現村集體增收77萬元、帶動村民增收近700萬元,被評為“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
集體抱團闖出“新市場”。“一指用力”莫如“握指成拳”。規模小、品類雜、技術低的小農模式在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面存在諸多瓶頸,我們將分散種植的農戶組織起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推動現代農業走上“規模化生產+集中式營銷”的發展路子。石埠子鎮河北營子村1/3以上的村民年收入超過30萬元。40年前,由村干部帶頭,率先發展草莓冬暖式大棚種植,拉開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石埠子草莓”種植的序幕。40年來,通過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建立了“種苗選培、蜜蜂授粉、農資集采、地頭銷售”等一條龍社會化服務模式,組織村民持續擴大種植面積,“小草莓”成為村民增收“致富果”。如今,該村草莓生態大棚種植面積已達到600畝,抱團搶占了濱州城區1/2的草莓市場,全村130戶年純收入超過2000萬元。
第三,人才賦能,創設“青創式”大學生農場?,F代農業是一個需要人才同時成就人才的大舞臺。我們積極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搭建大學生創業就業“雙平臺”,引導更多大學生返鄉創辦家庭農場,一攬子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有地無人種”等問題。
田間地頭成為大學生“新職場”。把大學生培育成“新農人”,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就是在農村開辟“新職場”“新職位”,打通了大學生下鄉創業就業的“最后一公里”。我們通過引進中化MAP、斧創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搭建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將農業龍頭企業的生態種植技術、全程社會化服務、作物托底保險、市場銷售渠道等資源與涉農大學生共享,鼓勵大學生返鄉領辦30—50畝規模的家庭農場,支持發展安丘大姜、黃芽大白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在實現大學生穩定就業的同時,200余名大學生年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
大學生蛻變致富“帶頭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現代化。大學生群體具備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接受新技術快等鮮明特點,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人才支撐。在石埠子鎮南仕居園村,返鄉大學生李凱依托當地自然資源,通過土地流轉建設了占地100畝的冬暖式生態大棚,年產獨根紅品牌韭菜50余噸,售價高出普通韭菜市場價4倍以上,農場年收入超200萬元。同時,通過合作社形式帶動周邊農戶40余戶,種植獨根紅品牌韭菜超過200畝,助力村民年增收400萬元以上。
總的來說,“農場聯農帶富”的核心思路做法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生態打底,大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安丘市參與制定了全國首個生態產品評定標準,率先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碼、生態原產地碼“雙碼”認證,并將生態標準、生態產品、區域循環等發展理念導入農場建設,打造了安丘大姜、柘山蜜薯等30多個有“老味道”“新標志”的生態農產品,“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農產品的附加值。二是農場為基,輻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按照“以點聯片、積片成面”的思路,以創新培育的80家示范農場為聯結點,探索形成了“生態標準+物聯網+市場資源+小農戶”的共富樣本,帶動成百上千戶“小農戶”連接國內國際“大市場”,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也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