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看天吃飯到四季不斷, 果蔬住進“智能房”
走進隆昌鎮古北口村設施農業產業園,草莓苗在肥沃的基質中鉚足勁兒向上生長,暢快地享受智能控制系統創造的恒溫“空調房”,勃勃生機在大棚里暈染開來。
“以前搞農業是靠天吃飯,現在可不一樣!靠技術、靠科學。”隆昌鎮實施農業產業園負責人賈永成說。
該設施農業產業園一期占地面積5畝,建設有智能溫室大棚并安裝有智能溫控、水肥一體澆灌設備,實行無土栽培、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大棚四季不斷檔,年產值能到100萬元。項目二期建設冬暖式日光溫室7座,用于應季果蔬和反季節果蔬的種植生產,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40余萬元的收益。
在大廟村的日光溫室大棚內,一排排近兩米高的番茄秧上碩果累累。種植戶金湘君和幾位村民一起,將收獲的番茄進行修整、擺放、稱重,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這批番茄是7月定植的,現在正是采摘和銷售的旺季,目前我有6個暖棚,以種植口感番茄為主,主要銷往鎮內各大超市。”說起今年的收入,金湘君一臉喜色:“目前一年能種植兩茬,每茬番茄畝產能達到15000斤,畝均收入能超過15000塊錢。”
在智能溫室、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里,農業生產實現了很少甚至不用“看天吃飯”,在科技創造出的適宜環境里,各類果蔬以最“舒適”的方式生長,大大提升了土地的產出率。隆昌鎮現已發展設施大棚面積約1.2萬畝、播種面積1.75萬畝,帶動全鎮近60戶農戶從事設施蔬菜生產、管理、銷售、不斷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2、從人工喂養到智能喂養,豐富肉罐子、奶瓶子
隔著玻璃向盛匯牧業現代化的擠奶大廳望去,只見一頭頭奶牛有序地走上全自動轉盤式擠奶機。待機械觸手完成擠奶,新鮮的牛奶便通過真空管道低溫存儲到貯奶罐中。
“不只擠奶,現在養牛也是智慧養法!牛舍里有自動推料機、推糞器,通過智能項圈、個體識別等信息化采集設備實時監控奶牛年齡、防疫、生育、健康、營養等數據信息,為生產管理每個環節提供更為精準和全面的指導服務。”廠長于志彬感慨道。
在南灣子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牛圈里,養殖場負責人郭子飛和妻子正忙著給孕期的母牛調配營養液。“我們從2011年開始養西門塔爾育肥牛,目前發展到了170多頭,每年收益大約30萬元。下一步我打算再擴大養殖規模,帶領更多人發展養牛產業,大家一起發家致富。”郭子飛說。
近年來,隆昌鎮持續推進設施畜牧業發展,依托巴林左旗牛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和“托養代繁”政策的支持,全鎮建成規模養殖小區4個、專業養殖合作社167個、肉牛存欄2.7頭、肉羊存欄20.5萬頭。養殖模式從“人工喂養”逐步轉向“人管設備、設備喂養”,設施畜牧業規?;?、機械化發展勢頭明顯加快。
3、從費心費力到省事省心,種地越來越高效
隨著秋收結束,在老燒鍋村的高標準農田里傳來喜報,玉米示范田里,畝均增產200余公斤,畝均增收500余元,玉米單畝測產突破了往年產量。
原來,增產增收的“秘訣”是使用了一套以密植高質量群體調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核心,包含耐密高產品種、導航精量播種、滴水齊苗、滴灌水肥一體化分次精準調控、化控調節、病蟲綠色綜合防治等關鍵調控技術的一整套綠色種植新技術模式。
“這套技術模式有很多新理念,集成了很多新技術,但掌握起來并不難。從品種選擇、肥料、植保,田間管理的澆水次數、時間和澆水量科技特派員都手把手教,只要嚴格按照要求把各個環節做好,正常年景下畝產相比之前大幅提高是沒有問題的。”隆勝村書記宮富江說。
除了種糧技術越來越先進,種糧的現代化水平也越來越高。從最開始的拖拉機、收割機到插秧機、烘干機、無人機,農機設備迎來了升級換代。
在老燒鍋村玉米烘干塔前,一輛輛農用車拉著剛收的玉米穗等待稱重質檢。“這幾天村民們都在忙著收玉米,我們這兒每天能收300噸濕玉米穗。”烘干塔負責人張朝暉說,“傳統晾曬方式對天氣依賴性高,有了現代烘干設備,玉米成品更均勻干凈,損耗更少。”
敖包山村種糧大戶楊曉東笑得燦爛:“我家收了100噸濕玉米穗,以前要費心費力四處找地方曬玉米,現在多省事,直接全部拉到這兒烘干,安全又放心。
目前,全鎮已建成玉米烘干塔、玉米壓片廠、小米加工廠等10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糧食產后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減損降耗成效日益顯現。
隨著技術裝備逐步改善,生產管理自動控制、新型水肥一體化等設備加快普及,隆昌鎮的設施產能穩步提高,資源節約成效明顯,綜合生產效率逐步提升,不斷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