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nt;">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蔣齊把目光放在“飼草短缺”的問題上。
portant;">近兩年,寧夏各地開展林草育種和試驗推廣,蔣齊發現,尤其在寧夏南部山區,飼草短缺已成為制約當地養殖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portant;">蔣齊通過查閱資料、多渠道開展調研發現,2022年,全國肉牛飼養量排名前五的內蒙古、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等省區,肉牛飼養量達到4870萬頭,占全國總飼養量的36.7%。“養殖業飛速發展,以牛羊為重點的西部農業產業優勢省區對飼草需求很大,但飼草供給缺口卻很大。”蔣齊直言,“而我國東部以種植業為主的農區,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就地轉化利用率不足,如山東2023年小麥秸稈產量3500萬噸,利用率只有約50%。”
portant;">“直觀地看,將東部富余的飼草向西部調運,是解決西部養殖省區區域性缺草、建設全國統一飼草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舉措。但目前受制于過路費高等影響,‘東草西運’成本較高。”蔣齊說。
portant;">以寧夏固原市為例,固原的肉牛飼養量超100萬頭,近些年超過70%的農民通過養牛實現了穩定脫貧,但飼草缺口卻達66萬噸。為降低養殖成本,當地政府鼓勵引導企業、合作社在河北、安徽、山東等糧食主產區建立外調飼草供應基地。“但跨省調運運費較高,從河北景縣調運干草運費為450元/噸,占飼草總成本的39%,其中過路費80元/噸,占飼草總成本和運費的比例分別為7%和17.8%。”跨省調運運費高,導致養殖成本增加,群眾增收受到影響。
portant;">為此,蔣齊提出“減免飼草調運過路費”的建議。希望國家相關部委將整車合法裝載運輸的牧草(包括天然草和人工種植牧草)、草塊、草顆粒、草粉、飼用秸稈、青貯飼草六大類牧草產品納入綠色通道產品目錄,取消(免收)運送牧草的大型貨車過路過橋通行費,促進“東草西運”,暢通國內飼草流通大循環,降低草食畜養殖成本,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解決西部養殖省區區域性缺草問題,從而實現全國性飼草產業和草食畜牧業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