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東:用科技鋪就農民致富路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通訊員 許莉敏
“這個基地是科普推廣甘蔗新品種和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示范基地。”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龍州鎮塘巧村的甘蔗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基地里,正忙著開展管護作業的王勝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作為科普工作者,王勝東扎根邊境一線十多年,開展系列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科普宣傳活動,為穩邊固邊和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廣西農墾龍北農場是王勝東參加工作后的“第一站”。也是在這里,他產生了開展科普活動的想法。“當時,農場職工管理技術水平不一,導致種植出的農產品銷售價格浮動較大,收成往往難以覆蓋成本。因此,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改變這一狀況。”
2009年,王勝東牽頭組織建立龍州縣金子水果協會。這個協會致力于利用專業知識對農場職工和周邊群眾進行柑橙等種植技術的科普宣傳,提高他們的種植管理水平和經濟收入。
這些年來,王勝東一直在探索通過創新又接地氣的方式,推動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與傳播,讓農業科技知識照亮群眾致富之路。
2024年初,廣西崇左甘蔗林出現了甘蔗開花的現象,讓蔗農擔憂。
“崇左市是中國的‘糖都’,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甘蔗,任何甘蔗的小問題都是群眾的大問題。”王勝東說。
為了緩解蔗農的焦慮情緒,王勝東拍攝制作了一期甘蔗開花的視頻,科普其原因并介紹應對措施。視頻得到廣大蔗農的認可,也引發很多網民留言討論。
“線上科普能夠以較小的成本獲得較好的科普效果。這個科普視頻我只用了半天時間拍攝、半天時間剪輯,全網點擊量卻達13萬多次。”王勝東介紹。
2009年以來,通過“全國科普日”“八桂科普大行動”等活動,王勝東組織龍州縣金子水果協會科普志愿隊開展下鄉巡診、科普宣傳活動超過1200次,輻射8300多人次。
王勝東還在邊境一線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助群眾致富。其中,王勝東推廣的“苯醚甲環唑在黑皮果蔗上的運用技術”,每年為龍州縣黑皮果蔗種植戶多創收4000多萬元。
以前,龍州縣上龍鄉上龍村農戶符超亮種植的黑皮果蔗,經常遇到斷尾和掉臘嚴重等問題。王勝東向他科普了該技術。
“運用苯醚甲環唑的配方后,黑皮果蔗能夠保持表皮蠟質不褪色。這提高了甘蔗品相,收購商在收購時,愿意給出更高的價格。”王勝東介紹,在應用該配方后,符超亮每年收獲的甘蔗總是很快銷售一空,售價也普遍較高。
近年來,龍州縣金子水果協會依托會員骨干和鄉土專家的力量,在龍州縣鄉鎮和周邊市縣累計推廣普及農村實用技術26項、培訓群眾超18300人次,幫助廣大邊境群眾提高了種植水平。王勝東也先后榮獲 “全國科普帶頭人”“全國十佳鄉土科技人才”“廣西優秀科技志愿者”等榮譽。
“科普工作確實很難,讓群眾接受一項新技術并不容易。但是當我們通過努力,讓群眾優化種植管理方式,繼而不斷增加收入之后,此前遇到困難時產生的陰霾就會一掃而光。我認為這就是科普工作的意義所在。”王勝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