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黃三角農高區”)內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鹽堿地中心”)采訪時看到,一片片“牧草綠”取代了過去的“鹽堿白”,“中苜4號”顯示出旺盛生命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草業學科主任、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國家鹽堿地中心“耐鹽堿牧草新品種選育”核心攻關團隊骨干楊青川指著這片苜蓿地,展望豐收場景:“最近我們就要收割,相信產量不低。”
“中苜4號”是楊青川團隊歷時多年研發的新品種,已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
眼下,越來越多“中苜4號”正在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上孕育、推廣。
鹽堿地曾是“寸草不生”的代名詞。但科技改變了鹽堿地舊貌,不僅耐鹽堿水稻、小麥、大豆及高粱等糧食作物茁壯成長,耐鹽堿飼草也發展起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鹽堿地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種康認為,利用鹽堿地發展飼草產業有巨大潛力。
“目前,糧食安全風險更多體現在飼料糧和飼草方面。”種康說,美國動物飼料近70%來自飼草,而我國不到20%,其余依靠谷物來支撐,導致飼料糧在糧食總量中占比過半。
“飼草是指莖葉可作為食草動物飼料的草本植物。”山東省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休閑農業研究所研究員賈春林介紹,“飼草再生力強,一年可收割多次,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是飼養家畜的首選。”
在耕地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尋找新的飼草種植地?賈春林和同事將目光投向了黃河三角洲廣袤的鹽堿地。
在2023年中國青貯玉米產業發展大會上,賈春林團隊選育的“峰單17”從56個參選品種中脫穎而出,成為“榜眼”。2023年,“峰單17”在黃三角農高區輕中度鹽堿地大田的試驗產量達每畝3.1噸。目前,該品種以區域性獨家代理方式轉讓給企業,為成果大面積推廣按下“加速鍵”。
在黃三角農高區,類似的牧草科研團隊還有很多。他們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如何在鹽堿地里種出更多優質牧草?
答案在5月11日的成果發布會上揭曉。當天,國家鹽堿地中心“耐鹽堿牧草新品種選育”核心攻關團隊啟動暨新品種新技術發布會在黃三角農高區舉行。該團隊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山東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等12家科研單位的24位專家,賈春林成為首席專家。
國家鹽堿地中心副主任劉兆輝表示,“耐鹽堿牧草新品種選育”核心攻關團隊承擔著國家鹽堿地中心牧草新品種培育、關鍵技術突破等任務,是國家鹽堿地中心牧草領域科研工作的關鍵力量,更是做好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的依托和支柱,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科研時間表已制定,目標也已明確。賈春林表示:“我們對耐鹽堿牧草新品種的選育創新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