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同仁市黃乃亥鄉日秀瑪村地處腦山地區,平均海拔2970米,區域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93畝,人均耕地不足5畝。前些年,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不少土地無人耕種。
2021年,同仁市計劃實施飼草產業振興行動,為日秀瑪村爭取了600萬元鄉村振興資金,全力打造飼草種植基地。飼草料儲備庫、設備儲備庫及配套基礎設施一一建成,實現了播種、收割、加工、銷售、儲備一體化、機械化、規模化。新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們在田間忙的熱火朝天。割草機、打捆機協同作業,成片的燕麥經晾曬打捆,變成了牛羊過冬的“草罐頭”。
產業路子不斷拓寬,讓日秀瑪村村民們有了盼頭。
2022年,同仁市積極與青海省農牧廳對接尋求幫助。當得知當地飼草種植缺經驗少技術,特別是飼草種植、產品加工、產量品質等方面急需專家指導,科技特派員積極為當地飼草品種“問診把脈”,從國內外引進16個優良燕麥品種,在日秀瑪村開展燕麥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具有適宜當地種植的產量高、纖維品質好、蛋白質含量高等諸多優點的燕麥品種。
新品種的推廣,不但有效緩解了牲畜越冬飼草緊缺的問題,而且減輕了天然草場的壓力,同時增加牧民收入,為實現草畜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秀瑪村村民夏吾加原來長期在外務工,獨自輾轉上海、江蘇等地,與家人相處的日子總是聚少離多,一直希望能夠回去找個穩定工作,陪伴家里的老人與孩子。
今年,得知村里人開始進行規?;暡菅帑湻N植,并且有相關的政策扶持后,他果斷結束了在外務工的生活,回村入股加入了合作社,開啟了種植飼草之路。“不用外出,可以照顧老人小孩,算下來每天還有15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5萬多元,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咧。”夏吾加興致勃勃地向記者算了一筆賬。
經過一年的努力,日秀瑪村村民們認可了新型燕麥品種。“如今,所有村民參與其中,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當初只有17人的合作社,現如今已經發展到了1050人。”日秀瑪村黨支部書記先加卡滿懷信心地說,“今年全村實施規?;N植5185畝,其中飼草燕麥種植4185畝,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400萬元。”
“日秀瑪村是盤活資源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走上發展快車道的一個典型。我們將緊緊圍繞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經濟的需求,繼續深化‘黨建引領+黨員帶頭+人才聯建’的產業發展模式,做足做深做細‘抱團’文章,以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產業為主線,使飼草產業變致富產業,讓荒地變良田,不斷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同仁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文東說。
同仁市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充分發揮黨組織示范引領帶動作用,立足資源稟賦優勢,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增加群眾收入,讓村民實現了“抱團發展”。如今,“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已成為黃乃亥鄉日秀瑪村振興鄉村經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