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模式
(一)園區式養殖,規?;?。大力發展舍飼圈養,推動建設肉牛養殖小區,實現統一規劃、統一購銷、統一防疫、統一糞污處理。存欄10萬頭以上鄉鎮2個,萬頭育肥牛養殖集聚區3處,千頭肉牛養殖小區69處,規?;馀pB殖場420處。
(二)精準式飼喂,智能化管理。引進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分級管理、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等,育肥期由原來的14個月縮短至11-12個月,育肥成本控制在20-24元/公斤。在正常市場情況下,每頭牛凈利潤在3000-4000元,戶均增收4.6萬元。
(三)鏈條式構建,產業化經營。肉牛屠宰加工企業2家,飼料廠12家,有機肥廠8個,肉牛交易市場4處,安格斯良種繁育場4處;開工建設投資12億元的林海集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5000萬元的中環正信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項目。
(四)循環式利用,低碳化發展。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全縣年產玉米70.6萬噸,可利用農作物秸稈80萬噸,為肉牛養殖提供充足的飼草料,產生的牛糞全部用于設施蔬菜產業和大田種植。
二、發展措施
(一)政策支持,金融助力,解決好“錢”的問題。制定了發展規模、獎補資金、考核分值“三個不設上限”政策,累計投入縣級獎補資金1.1億元、扶貧資金(銜接資金)1.5億元;協調銀信部門出臺肉牛貸款擔保、肉牛貸款貼息等政策,對養殖戶最大授信達到200萬元;又承擔了赤峰市育肥牛保險試點工作,降低了養殖風險。
(二)技術指導,服務支撐,解決好“養”的問題。集改良、治療、飼料于一體的服務組織實體71個,肉牛檢驗檢測實驗室1處,肉牛冷配改良站點165處;選派專業人才56人常年對養殖戶進行全方位指導,2023年舉辦各級培訓90期、9800人次,實現每戶有技術明白人。
(三)健全體系,筑牢屏障,解決好“防”的問題。建立縣鄉村三級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體系,每年縣財政投入防疫資金718萬元,選聘村級防疫員370人,組成防控小組100個,進行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免、地毯式消毒等防疫工作,有效阻斷疫病傳播途徑。
(四)企業帶動,加工轉化,解決好“銷”的問題。推動東方萬旗與天津食品集團成功重組,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達到10萬頭、牛肉深加工1.5萬噸,成為百勝餐飲集團供應商。引進了千喜鶴中央廚房、鮮爾康預制菜等肉食加工企業,肉牛實現就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