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備好了玉米秸稈和苜蓿草等飼草,大約150噸,足夠100多頭牛、200多只羊的喂養。”3月27日,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巴音溫都爾嘎查牧民烏云畢力格家,他正在給羊飲水。見到記者,他停下手里的活,滿面春風地說。
烏云畢力格有2000多畝草場,為做好休牧期的生產工作,他家準備了充足的飼草料。當地政府對實施春季休牧的農牧戶,按照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給予每畝2.45元的補貼,他家的2000畝草場就能領取4800元補貼,這讓他非常高興。
自3月20日起,鄂爾多斯市開始實施為期3個月的禁牧期,當地市、旗林草部門通過草地人工監測與植被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草原植被進行動態監測,全市5338萬畝草場陸續進入“帶薪休假”期。
春季牧草返青的時候是牧草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時候,記者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芒哈圖嘎查看到,這里的牧民已經圈養了牛羊,準備好了飼草料。
“禁牧政策好,保證草場休養生息。待解禁后,草肥草美,我們的牛羊也能吃飽吃好了。”牧民春雨正忙著攪拌飼草料,給圈養的牛喂料。
鄂爾多斯市擁有草原面積9785萬畝,其中全年禁牧區3934萬畝,草畜平衡區面積5338.2萬畝,每年3月底到4月初,各旗區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牧草生長規律,科學合理確定休牧起止時間。為保障禁牧休牧期間農牧民生產生活需要,鄂爾多斯市對禁牧區按照每年每畝7.45元的標準給予農牧民發放補貼補助;對草畜平衡區,按照每年每畝2.45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補助。禁牧補助2.93億元;草畜平衡獎勵1.31億元。目前,全市60多萬名農牧民享受到了草原生態補助獎勵。
鄂托克前旗有1232萬畝草場實行季節性休牧,休牧期3個月,其余333萬畝禁牧區草原全年不得放牧,并對實施禁牧、休牧的牧戶發放補貼,通過“帶薪休假”方式讓草原休養生息。
春已至,萬物生。鄂爾多斯市搶抓時節,因地制宜,推動“生態”和“生產”相結合,打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組合拳”,讓鄂爾多斯從風沙肆虐的“三化”草地,變為生態畜牧業和生態旅游業紅火發展的“熱土”。
緊扣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戰略定位,聚焦“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扭住“良田、良種、良企、良策、良才”5個關鍵,高位謀劃推進,啟動“一產重塑”三年行動,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讓生態紅利持續放大,全民共享,讓生態綠色發展,實現百姓綠富共贏。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土地保護和利用,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深入實施一產重塑,建成高標準農田4萬畝,成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站,“糧、絨、牛、羊、奶”全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新增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3個。
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嚴格執行休牧、輪牧、禁牧,保持生態平衡;創新“家庭草場”與“家庭林場”的生態治理模式,調動治沙植綠積極性……鄂爾多斯市依托“綠水青山”,走出了一條美麗與發展共贏之路。
數據顯示,鄂爾多斯市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前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50%左右,草群平均高度由過去的15厘米左右提高到現在的26厘米左右,平均干草產草量由每畝40公斤提高到50公斤左右,生動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鄂爾多斯市也先后榮獲了“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等稱號,在生態發展領域走在前作示范成為全國的典范。充分發揮林長制考核“指揮棒”作用,確保推動禁牧、休牧工作有序開展,真正實現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讓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執法支隊負責人劉星告訴記者說:“通過實施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實現草原休養生息,促進草原資源的有序利用,更好地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環境。”
從理念到行動,從制度到實踐,讓大草原“帶薪休假”,讓“生態紅利”與“綠色福利”齊頭并進,鄂爾多斯已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樣板